(本网讯:文|薛芊芊\图|教育学院)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陶瓷文化与乡村教育深度融合,7月3日至6日,教育学院“瓷韵乡情,陶染童心”实践团走进东安小学,开展了以陶瓷文化为核心的系列主题活动,为这里的孩子们搭建起一座通往千年瓷韵的桥梁。
实践团与同学们合影留念 教育学院供图
瓷雕扇里的匠心传承
队员们踏入湘湖镇东安小学,拉开“陶瓷文化润童心”主题活动的序幕。陶瓷文化宣讲课上,成员廖梓芊用满是童趣的语言讲述《胡子爷爷的“百鸟扇”》。故事里,老爷爷巧制神奇瓷雕扇的精妙过程、智斗坏官的精彩情节,伴着色彩鲜艳的画面徐徐展开。瓷雕技艺的趣味解读与民间智慧巧妙交织,让孩子们目不转睛、沉浸其中,对陶瓷工艺的好奇与探索欲如星火般被点燃。
廖梓芊同学讲述瓷器传说 教育学院供图
青花瓷里的文化密码
队员们以“探瓷都申遗,承非遗薪火”为主题开启沉浸式体验。成员杜佳骏声情并茂地讲述“青花姑娘的蓝”:廖青花为寻画瓷颜料深入深山、冒雪采挖蓝矿石冻僵长眠,爱人赵小宝以其遗愿研料成瓷,孩子们眼中满是敬佩与好奇,非遗种子悄然扎根;随后他解读缠枝莲纹中蕴含的古埃及、古希腊纹饰元素,以及波斯“苏麻离青”钴料与本地高岭土交融出的“宝石蓝”“孔雀绿”,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对多元文化碰撞的惊叹。
杜佳骏同学讲述非遗故事 教育学院供图
趣味问答中的文化积累
“瓷韵探秘”环节里,队员们以青花瓷纹饰寓意、唐三彩釉色特点为核心,结合PPT设计阶梯式问答。产地鉴别、工艺演变等专业知识,化作适合孩童认知的互动连线。孩子们争相举手抢答,思维碰撞间深化对陶瓷文化的理解。答对的小朋友接过盆栽、手账本等礼品,笑意里藏着对知识的珍视。活动尾声,《歌唱祖国》的激昂旋律响起,陶瓷文化传承与爱国情怀在歌声中交融。
同学们认真听讲 教育学院供图
同学们合唱《歌唱祖国》 教育学院供图
互动问答里的知识碰撞
互动问答现场热闹非凡。“表面有青蓝色花纹的是哪种瓷器?”“青花瓷!”“中国著名瓷都在哪里?”“景德镇!”从陶器的特点到唐三彩的用途,从釉的作用到丝绸之路与瓷器的渊源,孩子们在欢笑中把陶瓷知识刻进记忆,对瓷都文化的认知愈发深厚。最后,师生共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嘹亮的歌声回荡校园,传递着传承非遗的坚定信念。
同学们参与知识竞答 教育学院供图
师生齐唱红歌 教育学院供图
陶珠与陶泥的创意碰撞
在东安小学的“瓷光陶趣启童智”主题活动中,瓷珠串成趣环节充满欢声笑语。队员手把手教孩子们穿线、打结,搭配珠子的颜色与形状。一声“开始”,孩子们便化身设计师:彩虹色的手串如雨后霓虹,卡通珠子拼出的小动物惟妙惟肖,字母数字串起的名字缩写饱含童真。而陶泥手作课堂上,揉泥如塑云,拉坯似裁月,孩子们用稚嫩双手复刻“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匠心,歪扭却灵动的陶杯上,每道指痕都是非遗传承的新注脚。
同学们展示陶泥作品 教育学院供图
同学们展示陶珠作品 教育学院供图
扎染与陶瓷画的指尖魔法
扎染操作台旁,孩子们化身“非遗小匠人”:棉布叠成风琴褶扎出纹路,团成花苞状期待“烟花”图案。当素白布面浸入靛蓝染料,晕染出奇幻纹路时,惊喜的赞叹声此起彼伏。展开作品的瞬间,雀跃与自豪写满一张张笑脸。陶瓷画创作中,有的孩子模仿青花瓷勾勒钴蓝纹样,有的用多彩颜料描绘心中童话,志愿者的耐心指导,让每幅作品都成为童真的纯粹表达。
同学们展示扎染作品 教育学院供图
同学们展示陶瓷画作品 教育学院供图
此次活动,实践团以陶瓷为桥梁,为东安小学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文化的窗口,弥补了乡村学校文化教育资源的不足。未来,队员们将持续深耕乡村教育土壤,通过更多元的活动让陶瓷文化在像东安小学这样的地方落地生根,让孩子们在文化浸润中成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弘扬者,用青春力量助力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供稿:教育学院通讯员张凯强)
(编辑:廖翊君/一审一校:冯唐锴/二审二校:李婷婷/三审三校:胡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