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园传真
【暑期大思政 文化赣鄱行⑧】在古韵中感悟文化根脉,在青春里书写传承担当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7-09 20:48:52 阅读量:

​  (本网讯:音乐舞蹈学院)怀着对家乡文化的炽热情感与探索求知的精神,音乐舞蹈学院的师生们,在这个暑期踏上了有着“中国古戏台之乡”美誉的乐平市土地,开展了一场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大思政课”实践活动——乐平赣剧传承发展现状调研。这不仅是一次田野调查,更是一次深入文化根脉的寻根之旅、一场唤醒文化自信的生动课堂。

沉浸古韵:触摸赣鄱大地的“文化基因库”

  在斑驳的古戏台间,在婉转的唱腔里,师生们开启了探寻之旅。音乐舞蹈学院院长于芳教授在古老的戏台下,为学生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现场思政课。她指出:“赣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远不只是一门舞台艺术。它是赣鄱大地历史记忆的‘活化石’,是风土人情的生动画卷,是伦理道德的无声教化,更是我们江西儿女独特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调研赣剧,就是触摸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石。”

团队合影      音乐舞蹈学院供图

  景德镇深厚的陶瓷文化、移民历史和商贸活动,为赣剧的形成与演变提供了独特土壤。历史上,瓷业的繁荣吸引了饶州、徽州、南昌等地的移民,随之而来的弋阳腔、青阳腔、徽调、宜黄腔、昆腔等声腔在此交汇融合,孕育了早期的“江西班”或“乱弹班”。邻近的乐平县作为赣剧重要发源地,其高亢粗犷的“乐平腔”(弋阳腔变体)通过瓷商和工匠传入景德镇,成为当地赣剧的基石声腔。1977年成立了江西省赣剧班,以高金水、彭德财、马火泉、程金旺、邹秋太、王元澄、胡南山、石祁香,石花子、程桂英,王耕梅等为代表的老艺人都是赣剧班的学员。实践队有幸采访了原景德镇市赣剧团团长、著名赣剧表演艺术家于筱园老师,他如数家珍地为师生们梳理了赣剧在瓷都的发展脉络。

队员参观古戏台      音乐舞蹈学院供图

  乐平现存500多座明清古戏台,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1座,堪称“中国古戏台博物馆”。师生们穿行于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古戏台群落间。每一座戏台,不仅是赣剧演出的华丽舞台,更是宗族信仰、精湛建筑艺术与独特戏曲生态的完美融合载体。斑驳的雕花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婉转的唱腔穿越时空——高亢激越的弋阳腔、细腻婉转的青阳腔仿佛在耳边回响。老艺人们专注的眼神、一招一式间展现的精湛技艺,无声地传递着对这门古老艺术的执着与深情。

队员们跟随老师学习身段唱腔      音乐舞蹈学院供图

  队员们观看演员排练、跟随学习身段唱腔、与《李迩王》编剧蒋良善老师展开深度对话,深度参与到各项调研环节。蒋老师介绍,将莎士比亚经典《李迩王》本土化重构,以赣剧“饶河调”吟唱人性悲歌,实现了“西方悲剧内核+赣剧艺术基因”的创新融合。该剧在北京保利剧院的成功公演,成为基层院团“以传统接驳现代、以地方对话世界”的生动范例,并计划与英国莎剧院团进行交流,让赣剧艺术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实践团队与蒋良善老师展开对话      音乐舞蹈学院供图

 实践淬炼:从“知道”到“懂得”,唤醒文化认同与自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次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让同学们不再是书本知识或屏幕影像的旁观者,而是成为深入田野、沉浸其中的亲历者。走进古戏台群落,面对面采访传承人,观看原汁原味的表演,甚至亲身尝试赣剧的一招一式,这种“浸润式”体验,让书本上的文字变得鲜活、立体、充满温度。

实践队员亲身尝试赣剧      音乐舞蹈学院供图

  这种深度参与和切身体验,极大地增强了同学们对地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当了解到赣剧在历史长河中的兴衰沉浮,目睹老艺术家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那份对“国之瑰宝”的珍视与热爱油然而生。队员蔡沐涵感慨:“以前只知道赣剧是地方戏,但这次真正走进它,触摸它的历史,感受它的魅力,才深刻理解了它的价值。这不仅仅是艺术,更是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的文化密码。”这份深刻的理解,也让大家清晰地认识到自身肩负的守护与传承这份宝贵文化遗产的责任。

实践队员参观古戏台      音乐舞蹈学院供图

青春誓言:从学习者到传承者、创新者的蜕变

  实践是认识的起点,行动是自信最有力的证明。此次调研,不仅在同学们心中播下了热爱赣剧的种子,更点燃了他们投身赣剧传承与创新的热情。调研归来,许多同学表达了强烈的意愿和坚定的决心。

  “这次调研让我彻底被赣剧的魅力征服了!那些唱腔、身段、故事,都充满了生命力。我希望能把专业所学融入赣剧保护与传承中去,比如尝试用现代音乐编配手法为赣剧唱段配器,让更多年轻人能感受到它的美。”姜康桥同学表示。

  “老艺人们用一生守护赣剧的故事让我深受触动。作为音乐生,我特别关注赣剧的身段表演。那些程式化的动作蕴含着深厚的美学和文化内涵。我希望能从中汲取灵感,创作出融合赣剧元素的现代舞蹈作品,用我们年轻人的方式讲好赣剧故事。”苏莹同学表示。

  李金凤同学说:“当听到蒋良善老师讲《李迩王》的创新时,我非常振奋!传统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我希望能深入学习赣剧演唱技巧,未来不仅会唱,更希望能参与新剧目的创排,让赣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传承不是守旧,而是要让它在我们的时代活起来、火起来!”

合影      音乐舞蹈学院供图

时代召唤:以青春之我,助力文化强省建设

  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建设文化强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是江西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赣剧作为江西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其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合影       音乐舞蹈学院供图

  为回应这份时代召唤,音乐舞蹈学院迅速行动。学院已经在音乐学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立“赣剧艺术选修课”,系统性地向学生传授赣剧历史、声腔、表演等知识,培养一批“懂赣剧、爱赣剧”的种子人才。“我们希望这门课能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桥梁,让更多青年学子掌握传承创新的钥匙。”音乐舞蹈学院院长于芳表示。

  “青春遇见古韵”,这不仅仅是一次美好的邂逅,更是一份庄重责任的开启。音乐舞蹈学院的学子们,正从乐平的古戏台出发,将调研的感悟转化为前行的力量。他们立志深入守护“赣剧”艺术瑰宝,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努力成长为既深谙传统精髓、又具备开阔视野的“懂赣剧、爱赣剧、能传承、善创新”的新时代音乐人才。他们将用青春的智慧与汗水,为擦亮赣鄱文化名片、推动江西文化强省建设、助力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功申遗,贡献澎湃不息的青春力量!

  (编辑:廖翊君/一审一校:于芳/二审二校:李婷婷/三审三校:胡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