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信息工程学院)夏日炎炎,7月14至7月16日,“数智茗流·‘E’路茶乡”实践队伴着骄阳来到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严台村,开启了一场浮梁红茶的文化溯源之旅。队员们深入古村茶园,走访老字号茶号,与茶农促膝长谈,不仅触摸到了浮梁红茶跨越百年的历史脉络,更以青年力量为这一传统名茶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活力。
宁静的严台村 信息工程学院供图
探访“天祥茶号”博物馆:触摸浮梁红茶的百年脉络
严台村作为浮梁红茶的核心产区之一,承载着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团队首站探访了当地著名的“天祥茶号”博物馆。馆内珍藏的老照片、旧契约、历代制茶器具,无声地述说着浮梁红茶的兴衰与荣光。从清代作为“祁红”重要原料远销海外的辉煌,到近代在市场浪潮中的坚守与转型,再到如今依托品质重塑品牌的努力,队员们通过实物与史料,系统梳理了浮梁红茶从山间野茗到“红茶瑰宝”的发展之路。尤其是展陈的制茶工具,从最早的手工揉捻竹匾、炭火烘焙铁锅,到近代的半机械化杀青机,再到如今的清洁化生产设备,直观展现了制茶工艺随时代演进的智慧。
参观“天祥茶号”茶叶博物馆(一) 信息工程学院供图
参观“天祥茶号”茶叶博物馆(二) 信息工程学院供图
合影 信息工程学院供图
对话严台茶农与深山寻茶:见证“树茶”里的致富故事
“浮梁红茶不是普通茶园里的矮化茶树,而是长在高山上的‘树茶’。”在与严台村茶农的交流中,队员们被这一独特的品种特性所吸引。跟随茶农走进深山,连片的野茶树与古茶树映入眼帘,树干粗壮、枝叶舒展,在云雾缭绕中更显生机。茶农们指着古茶树介绍:“这些树有的长了上百年,吸的是高山灵气,采的是日月精华,茶汤滋味才格外醇厚。”他们还带着队员参观了自家的制茶工作室,由于已经过了制茶的季节,茶农们绘声绘色的说讲解着萎凋、揉捻、发酵等关键工序,讲述着祖孙三代与茶相伴的故事——从过去“靠天吃饭”的辛苦,到如今通过科学种植、品牌化销售实现收入翻番,茶叶如何一步步改善了全村人的生活,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叶”。队员们用镜头记录下野茶树的苍劲、古茶树的沧桑,也定格下茶农谈及生活变化时脸上的笑容。
拜访严台村茶农 信息工程学院供图
搭建线上平台:青年力量助力浮红“走出去”
实践中,队员们还向严台村村委工作人员与茶农们详细介绍了自主研发的线上销售与推广平台。该平台整合了产品展示、文化传播、订单管理等功能,旨在帮助优质浮梁红茶打破地域限制,触达更广阔的市场。“我们希望通过青年的技术力量,让更多人知道严台村的好茶,让茶农的辛苦付出获得更好回报。”团队负责人表示。村委与茶农们对平台表现出浓厚兴趣,双方就合作细节展开深入沟通,初步达成入驻意向,未来团队将协助村民完成产品上线、运营指导等工作,助力浮梁红茶“走出去”。
队员向村委负责人展示浮梁茶线上宣传平台(一) 信息工程学院供图
队员向村委负责人展示浮梁茶线上宣传平台(二) 信息工程学院供图
此次严台村之行,队员们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学习者,更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通过实地调研与实践帮扶,他们既加深了对“一叶兴一村”的理解,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青年在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中的责任与担当。
(编辑:廖翊君/一审一校:万涛/二审二校:李婷婷/三审三校:胡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