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文|邱梦瑶/图|教育学院)近日,教育学院“瓷韵乡情,陶染童心”实践团走进浮梁县城北社区,开展陶瓷非遗主题实践活动。团队以趣味教学为抓手,聚焦陶瓷文化传承,为社区学前儿童带来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非遗启蒙体验。
实践团与孩子们合影留念 教育学院供图
在社区活动中心,队员们采用陶瓷元素沉浸式教学的创新模式,打造文化传承课堂。队员们先以融入陶瓷元素的手偶表演吸引孩子们注意力,紧接着用手持印有青瓷碗等图案的文化卡片,带领孩子们开展“陶瓷词汇认知赛”。当孩子们成功将“cq(瓷器)”“toyo(陶窑)”等词汇与图案对应时,他们非常开心。这种将地域文化符号融入教学的方式,让抽象的陶瓷文化变作可感可知的具象体验,有效激发了儿童对陶瓷文化的兴趣。
孩子们参与比赛 教育学院供图
“从前,有个小工匠想做出最精美的青花瓷……”队员们用生动语言讲述《古代小工匠的制瓷趣事》,配合陶瓷工具模型演示,将拉坯、施釉等制瓷工序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场景。在“非遗故事小剧场”环节,孩子们争相扮演“小工匠”“窑工爷爷”等角色,复述故事片段中关于制瓷工艺的细节。扮演“小工匠”的小朋友认真地说:“我要做出会讲故事的瓷碗!”孩子们稚嫩的表达中透着对陶瓷文化的好奇。此外,队员们还引导孩子们演绎与陶瓷相关的传统故事,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其对制瓷技艺和文化内涵的理解,让陶瓷文化传承与品德教育同频共振。
孩子们进行角色扮演 教育学院供图
在故事剧场环节结束后,队员们带领小朋友们进入“微型捏瓷体验”环节。队员们提前备好高岭土坯料与雕刻工具,示范捏制瓷碗的基本手法,讲解捏制瓷碗中“揉泥—拉坯—修坯”的简化步骤。孩子们在队员们指导下揉塑陶泥、刻划花纹,将原本只是听说过的制瓷工艺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有趣体验。看着自己捏制的迷你瓷坯成型,小朋友们兴奋地说要刻上花纹,像故事里的青花瓷一样。
孩子们捏制瓷坯 教育学院供图
此次活动通过“文化启蒙+沉浸式体验”的形式,不仅让孩子们深入了解陶瓷元素相关知识,更让他们在沉浸式体验中建立起对家乡非遗文化的认知,为文化振兴注入“瓷”动力。
(供稿:教育学院通讯员张凯强)
(编辑:付珍/一审一校:冯唐锴/二审二校:李婷婷/三审三校:胡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