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蔡琪)为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引导青年在实践中赓续红色血脉、坚定理想信念,近日,机械电子工程学院“戎光薪火”退役大学生士兵实践队开展系列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实践队秉承“退役不褪色”的军人风貌,将思政课堂延伸至琅溪村、建胜村、石鼓村及革命烈士陵园、历史陈列馆等红色阵地,通过踏寻红色足迹、聆听英烈故事与抗美援朝峥嵘岁月,把红色资源转化为思政教育鲜活素材,在实践体验中汲取精神力量,用实际行动构建“行走的思政课”育人场景,践行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合影 机电学院供图
重走红军路,感悟初心力量
被青山环抱的浮梁县蛟潭镇琅溪村坐落着中共河西县委旧址,承载着深厚革命记忆。实践队队员们沿着红军小道重走革命征程,这条小道曾是红军突围通道,碎石遍布、荆棘丛生。队员们肩扛队旗、身着迷彩服,相互扶持翻越陡峭崖壁,用汗水体悟先辈“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信念。
重走红军路 机电学院供图
走进中共河西县委旧址,在“初心园”文化墙前,队员们认真听取了对王金水、胡镗等烈士英勇事迹的介绍;在方志敏、粟裕曾战斗的旧址,泛黄的墙壁与陈旧物件诉说着艰苦卓绝的革命环境。在红军大礼堂,队员们观看了《河西县委革命斗争发展史》短片,重温入团誓词,通过文献手稿、武器装备等文物深刻理解初心内涵,还走访慰问当地退伍老兵,在老兵珍藏的证件、军装和老照片中,让“退伍不褪色”的军人本色成为鲜活的思政教材。
队员们在“初心园”文化墙前观看烈士事迹 机电学院供图
致敬抗美援朝老兵,定格信仰瞬间
队员们走进浮梁县蛟潭镇建胜村、石鼓村,来到抗美援朝老兵家中,带着关怀细心询问老兵的健康状况、为他们测量血压,在贴心的互动中倾听老兵讲述革命岁月的峥嵘故事——零下三十度坚守阵地时啃冻土豆充饥的艰辛,以血肉之躯守护阵地的壮烈,每一个细节都让青年学子深切感受革命先辈的报国情怀,在共情中深化对“爱国奉献”的理解。老兵家中瞬间成为了培育家国情怀的生动思政现场。
和老兵合影 机电学院供图
实践队还为老兵们准备了特别的节日礼物——拍摄证件照。队员们拿出相机和背景布,小心翼翼地为老兵整理衣襟、梳理头发,将他们的温暖笑脸与身后的“光荣之家”牌匾一同定格成温暖影像,用镜头留存英雄风采。
为老兵拍摄照片 机电学院供图
离别之际,队员们整齐列队敬礼,老兵们努力挺直腰板回以军礼,这跨越时空的军礼既是革命精神的无声传递,更是新时代青年对英雄前辈作出的青春誓言,让红色信仰在代际传承中成为青年成长的精神养分,使“薪火相传”的思政主题愈发鲜活可感。
向老兵敬礼 机电学院供图
触摸历史,厚植家国情怀
革命烈士陵园与浮梁革命历史陈列馆构成了厚植家国情怀的核心思政阵地。队员们向烈士纪念碑庄严敬礼鞠躬,指尖拂过碑刻上的英烈姓名,泛黄战斗日记中“对党忠诚、为国奉献”的誓言,让理想信念在心中愈发坚定。踏入浮梁革命历史陈列馆,泛黄的家书、斑驳的武器、褪色的红旗等文物,将大家带回战火纷飞的岁月。以弱胜强的革命斗争故事让家国情怀在青年心中愈发厚重。
烈士陵园向烈士敬礼 机电学院供图
队员们还走访了革命烈士王连珠后代胡水荣,胡爷爷含泪跟队员们讲述了王连珠奶奶投身革命的故事,一个个感人的细节让英烈精神深深植入心田,让红色基因在情感共鸣中融入血脉。此外,实践队在“英烈精神与当代青年使命”分享会上提出组建“老兵宣讲团”、开设“国防实践课”等倡议,将思政教育从实践体验延伸至长效机制,推动红色精神成为常态化的思政教育资源,让红色信仰的传承有了具体路径。
参观浮梁革命历史陈列馆 机电学院供图
践行青春担当,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戎光薪火”退役大学生士兵实践队以“行走的思政课”为此次活动载体,从琅溪村红军小道的坚毅前行到县委旧址前的信仰感悟,从烈士陵园的深切缅怀到陈列馆的历史回望,从烈士后代的深情讲述到抗美援朝老兵的精神传承,队员们用青春足迹串联红色记忆,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将思政教育与红色实践深度融合,成为红色历史的“亲历者”与“传播者”。活动不仅深化了队员们的家国情怀与理想信念,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奋斗动力的责任担当,为暑期大思政教育注入鲜活而持久的力量,为红色精神代代相传筑牢实践根基。
(编辑:廖翊君/一审一校:何晖/二审二校:李婷婷/三审三校:胡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