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经管轩)盛夏七月,经济管理学院“鄱水明珠”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团的青春身影活跃在鄱阳湖畔的文化重镇——都昌县,这群学生化身“文化解码师”,深入田间地头、古村老巷,开启了一场围绕红色精神、非遗技艺、古建风韵的沉浸式文化探秘之旅,用青春的视角,触摸这片土地跳动的文化脉搏,探寻“鄱水明珠”的璀璨基因。
在纪念馆合影留念 经济管理学院供图
触摸红色心跳:当00后遇上“星火燎原”
追寻先辈足迹,是读懂都昌的第一课。在刘肩三教育纪念馆,革命先烈之孙刘同颜爷爷的深情讲述,让泛黄的史料和老物件“活”了起来。队员们屏息凝神,指尖仿佛能触碰到那份以教育为阵地、点燃革命火种的滚烫激情。当《都湖鄱彭苏维埃政府施政纲领》手稿展现在眼前,那份“教育救国”的坚定信念穿越时空,直击心灵。
与刘同颜的亲切交流 经济管理学院供图
讲解结束,队员们和这位80岁的刘爷爷进行深度交流,一场关于“红色文化如何圈粉Z世代”的头脑风暴随即展开。刘同颜提议用沉浸式体验和研学路线“解锁”红色资源,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成为青年的精神燃料。
调研团成员们默哀并鞠躬 经济管理学院供图
随后队员们来到南山烈士陵园,献上花篮,深深鞠躬默哀。在巍峨的纪念碑前,青春的面孔与庄严的碑体同框。这一刻,无需言语,传承的接力棒已在无声中紧握,镜头定格的是青春向先辈致敬、向未来承诺的坚定目光。
对话指尖魔法:非遗在“破圈”中焕发新生
为探寻国家级非遗项目都昌鼓书的传承密码,调研团的队员们专访了江西省非遗传承人张云龙先生。工作室里,云板简板轻响,张老师一句“一口诉说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瞬间把大家拉回鼓书鼎盛年代。面对听众老龄化、技艺传承难的挑战,这位“潮大叔”的应对令人惊喜:把反诈知识编进唱词,让古老曲调有了新“流量”;走进校园开“非遗小课堂”,圈粉无数“10后”;更在直播间里架起设备,“鼓书技艺公开课”吸引数十万网友围观!在张老师手把手指导下,队员们笨拙地尝试“凤凰三点头”的鼓点,咚咚的节奏敲在鼓上,也敲在心上——原来非遗传承,可以这么酷!“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听,我就会一直唱下去!”张老师的这句话,让队员们看到了坚守的力量。
张云龙指导队员们体验鼓书 经济管理学院供图
在都昌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促进中心,市级非遗绳结编织传承人张金女在用一根根彩绳进行编织,寓意吉祥的玉米结、工艺繁复的盘长结……每件作品都是指尖流淌的智慧。张金女现场教学队员们编织“十字结”,队员们手指翻飞,虽然略显笨拙,但依然认真学习着,完成了小作品的成就感满满。听张老师讲述三十多年义务教学、培养数百名青少年传承人的故事,大家被这份执着深深打动。原来,非遗保护不仅是守护一门手艺,更是让古老的文化基因,在当代生活中找到新表达、新粉丝。
调研团成员们学习都昌绳结编织 经济管理学院供图
解码时空密码:古建里的“活”历史书
都昌的历史地标,是矗立在大地上的“活”教材。在有“东方百慕大”之称的老爷庙,队员们追溯鄱阳湖水域的航运历史与民俗传说,从建筑形制与民间信仰中解读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在千年鹤舍古村,队员们穿行于徽派建筑群与青石板巷,通过“三进五开”的院落布局、精美的砖雕木刻,领略东汉古村“耕读传家”的文化脉络;在石树围屋,队员们观察领悟“古树护村、围屋防御”的建筑智慧,从门楣题刻“星聚奎光”感悟传统村落的人文追求;在星凤楼碑刻群,队员们现场观摩古法拓片技艺,近距离鉴赏苏轼、黄庭坚等名家石刻,体会“以石为纸、以刀为笔”的书法传承脉络。
“东方百慕大”地标处合影 经济管理学院供图
每一处地标都是凝固的历史教科书。队员们通过测绘记录、口述史采集、影像建档等方式,系统梳理地标建筑的文化要素,在古建筑的飞檐斗拱间触摸历史温度,于雕花石刻的细节中破译文化密码。这种“行走的课堂”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既要守住那份原汁原味的“真”,更要找到它连接当下、启迪未来的“活”力。
从红色遗址的精神洗礼,到非遗工坊的指尖温度,再到古建群落的时空对话,都昌丰富立体的文化画卷在队员们的眼前、心中徐徐展开。此次实践调研,远不止于文化寻根,更是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思考,队员们的脚步不会停歇,大家摩拳擦掌,计划将调研成果转化为青春力量,让都昌深厚的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潮”起来,成为赋能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续写这颗“鄱水明珠”更加璀璨夺目的青春篇章!
(编辑:喻振鑫/一审一校:候灵云/二审二校:李婷婷/三审三校:胡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