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最常见的流感起病突然,畏寒、寒战,高热,体温可达39~40℃,伴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等。如无并发症,多于发病3~4天后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1~2周。轻症者如普通感冒,症状轻,2~3天可恢复。
2. 什么是禽流感?
禽流感主要是指禽中流行的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和无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目前只发现H5和H7两种亚型。由于种属屏障,禽流感病毒只在偶然的情况可以感染人,既往确认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有H5N1、H9N2、 H7N2、 H7N3、H7N7、H5N2、H10N7,症状表现各不相同,可以表现为呼吸道症状、结膜炎、甚至死亡。人感染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病毒后常表现为高热等呼吸道症状,往往很快发展成肺炎,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和全身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3. 什么是H7N9禽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其中,甲型流感依据流感病毒血凝素蛋白(HA)的不同可分为1-16种亚型,根据病毒神经氨酸酶蛋白(NA)的不同可分为1-9种亚型,HA不同亚型可以与NA的不同亚型相互组合形成多达144种不同的流感病毒。而禽类特别是水禽是所有这些流感病毒的自然宿主,H7N9禽流感病毒是其中的一种。H7N9亚型流感病毒既往仅在禽间发现,在荷兰、日本及美国等地曾发生过禽间暴发疫情,但未发现过人的感染情况。
4. H7N9禽流感感染病例的主要临床表现?
患者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表现为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咳血痰;可快速进展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多器官衰竭等,甚至死亡。
目前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临床特征的认识还有限,病毒感染谱不清,28例病例中有1例表现为流感样症状,提示可能存在一定比例的轻型病例,该病毒感染能否引起其他临床表现尚不清楚。尚不确定是否存在隐性感染。
随着更多的病例信息的积累,对该疾病的认识将会发生变化。
5. H7N9病毒与既往H1N1、H5N1和其他季节性流感病例相比其毒力和传染性如何?
鉴于多地、短时间出现多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提示H7N9禽流感病毒可能具备比H5N1更容易从禽类传播到人的能力。但根据现有的资料,目前尚无证据表明该病毒具有人间传播的能力。
6. 本次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病例的感染来源是什么?
此次人感染的H7N9流感病毒从病毒生物学上属于禽源流感病毒,既往国际上所发现的人感染H7亚型的流感病毒也多来自于禽类。根据对现有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提示,活禽市场暴露是发病的危险因素,携带病毒的家禽及其排泄物、分泌物可能是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传染来源。卫生与农业部门将联合开展更多的流行病学调查以明确相关的危险因素。
7. H7N9禽流感病毒是否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感染发病情况?
目前无证据表明该病毒具有持续人间传播能力。
根据我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方案(第一版)》的有关规定,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的卫生部门对病例的所有密切接触者都实施了医学观察。截至4月9日,根据对已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和初步实验室检测结果,尚未发现已确诊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发病后的密切接触者感染发病。
对于家庭聚集性发病现象和部分无动物暴露史的病例,也需要进一步调查确证是否存在有限的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因为聚集性发病情况,有可能是因为持续密切接触而在人际间传播,也有可能共同或分别来自的禽类等环境感染源。
8.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感染H7N9禽流感?
目前已有证据提示活禽市场暴露是人感染H7N9禽流感发病的危险因素,携带病毒的家禽及其排泄物、分泌物可能是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传染来源。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事项:
(1)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直接接触活禽类、鸟类或其粪便,尤其是病(死)禽;若曾接触,须尽快用肥皂及水洗手。儿童应避免直接接触家禽和野禽。如果发现病(死)禽、畜,不要自行处理,应报告有关部门。
(2)不要购买活禽自行宰杀,不接触、不食用病(死)禽、畜肉,不购买无检疫证明的鲜、活、冻禽畜及其产品。
(3)生禽、畜肉和鸡蛋等一定要烧熟煮透。
(4)注意饮食卫生,在食品加工、食用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处理生禽、畜肉的案板、刀具和容器等不能用于熟食;在加工处理生禽畜肉和蛋类后要彻底洗手。
(5)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本病非常重要。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不吸烟,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打喷嚏或咳嗽时掩住口鼻。
(6)若有发热及呼吸道症状,应带上口罩,尽快就诊,并切记要告诉医生发病前有无外出旅游或与禽类接触史。应在医生指导下正规治疗和用药。
9. 吃肉或者说吃家禽、猪肉产品是安全的吗?
吃正常处理和烹调的肉是安全的,流感病毒在足够热的情况下会失去活性,以正常温度烹调食物(食物应以至少摄氏70度均匀加热)可杀死病毒。在疫情暴发地区,肉制品在经过适当处理及烹调的情况是可以安全食用的。但病死动物或发现时已经死亡的动物不可食用。
10. 有针对流感(H7N9)病毒的疫苗吗?
目前尚无针对H7N9禽流感病毒的人用疫苗。
但已启动疫苗研发准备工作。
11. 目前的治疗方法?
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该病毒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抗流感病毒药物敏感。根据其他型别流感抗病毒治疗的经验,发病后早期使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抗流感病毒药物可能是有效的,但对人类新发现的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的特异性治疗手段仍需观察研究。
12. 目前我国主要通过什么途径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
目前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一是通过我国既往已经建立的覆盖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不明原因肺炎监测体系,对监测到的所有符合人感染H7N9禽流感监测病例定义的病例采集相应标本,开展包括H7N9等相关实验室检测以诊断或排除H7N9感染病例;二是在发生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的省份,已在常规流感样病例监测的检测项目中增加了H7核酸检测以发现可能的轻型或早期病例;其他省份,对于流感样监测病例常规监测中检测到的非季节性流感病毒,要进一步检测是否是H7N9新亚型病毒感染引起。
13. 公众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风险大吗?
由于该病为新发传染病,人类对其认识有限。已有证据表明,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来自禽类的可能性大,目前该病毒在我国禽类中的分布范围不明,尤其是禽类感染H7N9病毒不发病,未来一段时间内,随着监测工作的加强,新病例可能会不断出现,也可能在新的地区出现。
目前,仅在局部地区发现少数病例,病例发病后的密切接触者经医学观察未发现续发病例。尽管H7N9禽流感病毒具备比H5N1更容易从禽类传播到人的能力,尚未发现该病毒具有人际间持续传播的能力,不同地区不同情况下,公众感染风险不同,但总体来说,公众感染该病毒的风险仍较低。
因尚存在不清楚或不确定的情况,公众感染风险需动态评估。
14. 哪些人需要特殊防护?有何具体要求?
与家禽密切接触的工作人员,包括从事养殖、分拣、运送、销售、宰杀、免疫接种工作和病、死禽处理等的人员,以及对有关场所进行终末消毒的专业人员需要特殊防护。特殊防护的要求是穿普通工作服,外罩一层防护服(隔离衣),戴防护口罩、医用一次性乳胶手套,穿长筒靴或可消毒的保护性脚套。注意洗手,减少感染发病机会。
15. 这种流感病毒会造成流感大流行吗?
任何源自动物的流感病毒若能感染人类,如果病毒具备有效的人传人的能力,理论上都有可能造成流感大流行。目前尚无证据表明H7N9禽流感病毒具备持续人传人的能力,当仍存在不确定性,是否会造成大流行仍然需要继续加强病毒监测、疫情监测,动态评判风险。
均衡营养 提高自身抗病能力
“又是一年春来到”,伴随着天气的转暖,各种传染病也似乎“活跃”了起来,威胁着我们的健康,最近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情况受到高度关注。
预防传染病,不得不提我们人体的抵抗力,也就是日常所说的免疫力。免疫力就像是保家卫国的士兵,有了强壮的士兵才能有效的杀灭入侵人体的各种细菌和病毒,保卫身体的健康。哪些因素影响人体的免疫力呢?除了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休息、保证睡眠、心理平衡,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合理膳食,保持均衡营养。
营养与人体免疫力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C、锌、铁等营养素是构成人体免疫体系不可缺少的营养素,他们在保卫人体免受疾病侵害方面“各显神通”,因此,我们在日常饮食中要注意:
一、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摄入。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的重要成分,当然对于人体的免疫系统来说,它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蛋白质缺乏时,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会受到影响,参与机体免疫反应的各种酶、 免疫球蛋白、 补体的含量与活性降低,为细菌和病毒的入侵提供了机会。所以,为了维持身体的良好的抵抗力,应日常生活中注意鱼虾、蛋、奶、豆类及其制品的摄入,因为它们都是蛋白质的良好的膳食来源,但需要注意,肉、蛋、水产等一定要加热煮熟才能食用。
二、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维生素A可以维持上皮和粘膜表皮的完整性,加强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使得细菌和病毒不能轻易穿过这些屏障,进入人体,从而避免感染疾病。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包括:动物肝脏、 奶、蛋黄、深色蔬菜和水果,如胡萝卜、韭菜、香菜、菠菜、油菜、茴香、红薯、西红柿等,柑橘类、杏、山楂等。
三、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维生素C可以干扰病毒侵害白血球,激活全身的白细胞,增强白细胞对病毒的吞噬能力,杀灭病菌。因此多吃富含维生素C新鲜蔬菜和水果,保证一日三餐都有蔬菜,吃多种蔬菜,保证每天吃水果。注意生吃蔬菜和水果一定要洗净。
四、注意锌和铁的摄入。在人体所需的各种矿物质中,锌和铁对于人体的免疫力的作用比较突出。锌元素有促进免疫器官发育的重要作用,能有效保证胸腺发育,正常分化T淋巴细胞,促进细胞免疫,此外,锌还能帮助有抗感染作用的维生素A在人体内的吸收和转运。人体的免疫系统对铁缺乏也比较敏感,铁缺乏会导致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杀菌功能降低,从而使人体易得感染性的疾病。动物肝脏、血,是铁的最佳食物来源,其他如瘦肉、黑木耳、芝麻酱、干果也是铁的良好来源。锌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如肝、海产品、猪肉。
尽管上述营养素对人体的免疫力有着重要作用,但也不意味着多吃富含这几种营养素的食物就可以有效的预防传染病了,其他的营养素对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只有多种食物相互搭配,营养素种类才齐全,数量才充足,比例才适合,才能满足我们身体的需要。因此,我们只有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尽可能选择多样化的食物,并且采用合理的烹调方法,尽量避免营养素的流失,吃清淡少盐的食物,多喝水,才能保持我们机体旺盛的活力,抵御疾病,保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