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园传真
【三下乡】探馆·访匠·传薪——“‘昌’响非遗,赣鄱韵律”实践团续写赣鄱非遗新篇章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8-01 20:07:07 阅读量:

  (本网讯:艺术学院赣鄱大地的文脉,在千年匠心中流淌;非遗传承的薪火,于青春步履间点燃。这个夏天,景德镇学院陶瓷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响非遗赣鄱韵律实践团的青年学子们,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热忱,踏上了一段融合“学、研、践”的非凡旅程。他们深入艺术殿堂,寻访匠人足迹,走进童真课堂,以青春之眼探寻非遗根脉,以青春之手接力文化传承,在古老的赣鄱大地奏响一曲动人的青春韵律。

合影      艺术学院供图

活动现场      艺术学院供图

  “学”:馆藏深研,溯源千年文脉底蕴

  对非遗传承的认知,始于敬畏与好奇。团队首站深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这座艺术宝库宛如一部立体的赣鄱工艺史诗。从温润如玉的景德镇瓷器,到刀锋流转的精致木雕;从灿若云霞的赣绣,到古朴深邃的漆器,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世代匠心的密码。队员们在讲解中梳理流派脉络,在凝视中感悟时光沉淀。

参观现场      艺术学院供图

  在江西省美术馆,非遗的魅力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迸发新彩。非遗主题特展将赣南客家刺绣的繁复针脚、婺源徽墨的幽远墨香娓娓道来;而在融合展区,非遗元素挣脱传统桎梏,化作当代艺术语言的惊艳表达。这场美学洗礼让青年们深刻领悟:非遗不仅是凝固的历史,更是涌动着生命力的文化长河,其真正的活力在于扎根传统土壤,绽放时代新姿。

参观现场      艺术学院供图

  “研”:叩问匠心,解密技艺传承密码

  走出馆藏,团队将目光投向活态传承的守护者。在白糖糕大师的工作间,米香与甜味交织成最动人的序曲。大师数十年如一日,以匠心守护着这份“南昌老味道”。从精选糯米粉的严苛,到面团醒发的微妙把控;从巧手捏出独特小窝造型,到滚烫出锅时裹上霜雪般的砂糖在指尖翻飞,一块白糖糕不仅是技艺结晶,更浓缩了南昌的城市烟火与乡愁记忆。

制作白糖糕      艺术学院供图

  深入南昌市非遗手工艺术馆,螺钿与掐丝珐琅的极致工艺更带来震撼。薄如蝉翼的螺钿片在匠人指尖被精准裁切、打磨、镶嵌,流光溢彩;柔软的铜丝弯折成繁复纹样,釉料点染后浴火重生为绚丽的珐琅。当员们亲身体验,才深知毫厘之间的艰难——螺钿易碎,掐丝难匀,每一项炉火纯青的背后,是匠人“择一事,终一生”的孤独坚守。

体验艺术      艺术学院供图

“践”:薪火入心,青春播撒传承星火

  知行合一,方为传承大道。团队将研学所获化作生动实践,走进一笔一划艺术培训机构。他们以白糖糕里的街巷温情、螺钿工艺的千年智慧、掐丝珐琅的浴火坚韧为引,让非遗故事在孩子心中生根。简易螺钿镶嵌与点蓝体验区瞬间点燃热情:孩子们屏息凝神裁切贝片,小心翼翼点染釉彩。当一幅幅稚拙却真诚的作品诞生,正是文化自信悄然萌发的嫩芽。

实践现场      艺术学院供图

  守护未来,不仅在于文化传承,亦在于生命关怀非遗文化体验结束后,队员为小朋友们开展了防溺水与心肺复苏安全宣讲。通过真实案例警示野外水域风险,演示科学的呼救与施救方法,并手把手指导心肺复苏关键步骤——有力的胸外按压,精准的人工呼吸,在孩子们心中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堤坝。

防溺水教育      艺术学院供图

  从馆藏深研汲取智慧,于匠坊求索体悟坚守,到知行合一播撒星火,队员们的足迹勾勒出一条清晰的青年传承路径。他们让非遗从博物馆展柜走向孩们的手心,从古老传说变为可触可感的当代实践。当螺钿的微光映亮童真的眼眸,当防溺水知识化为生命的铠甲,非遗的薪火与青春的热望已深深交织。赣鄱大地的非遗韵律,正期待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以智慧与热忱,持续奏响其穿越千年的不朽乐章。

  (供稿来源:艺术学院通讯员王思怡)

  (编辑:喻振鑫/一审一校:江旺龙/二审二校:李婷婷/三审三校:胡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