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迎接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全面展示各二级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内涵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领域的举措、亮点与成效,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校党委宣传部近期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系列专题。
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近教育学院。
一、学院简介
(一)历史沿革
教育学院是景德镇学院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二级学院,其前身——景德镇师范学校始创于1941年7月,2005年景德镇师范学校并入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更名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中专部;2007年升格为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基础教育系;2009年更名为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系。2013年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景德镇学院;2014年,景德镇学院教育学院开始招收第一届学前教育本科专业;2015年,景德镇学院教育学院开始招收第一届小学教育本科专业;2018年原师范的艺师、幼师、普师三个专业完成了从中专到专科再到本科的升格。

(二)办学定位
教育学院秉承“自强不息,泽土惠民”的校训,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校企融合,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强化学前教育学科优势,发展小学教育专业相互支撑、协同融合发展的教师教育学科体系格局,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科学素养、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师资队伍
教育学院人才荟萃,英才辈出。现有专任教师3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0人,博士6人,硕士21人,双师型教师13人。2人为“市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员1人,1人被评为省级德育先进工作者,1人被评为景德镇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
二、办学特色
(一)立师德
教育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致力于培养具备高尚师德、深厚学识和扎实技能的教育人才,为国家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学院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结合实践活动和特色教育项目,构建师德培养体系,确保学生在持续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职业观。思想政治课程奠定思想基础,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通过渗透与情境教学激发教育使命感。实践环节与朋辈教学深化教育情怀,就业指导坚定职业信念,形成“初步感知—课程渗透—实践体悟—就业指导”的全过程培养体系。

教育学院注重专业能力与道德素养并重,课程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强化教育责任感。实践活动将理论转化为能力,真实场景提升职业认同感。特色项目如朋辈教学和就业指导等,增强自信与规划能力,助力毕业生适应岗位。这一模式旨在培养兼具专业功底与师德的教育工作者,为教育事业注入活力,体现学院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与新时代育人担当。

(二)夯基础
教育学院以“夯基础”为核心理念,体现了对学生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的严谨要求,致力于构建扎实根基与创新发展并重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精心设计了通识教育筑基、专业教育深耕、教师教育引领、实践教育强化的四位一体课程框架,深度融合学前教育专业及小学教育专业国家标准,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专业能力。通识教育夯实人文与科学基础,拓宽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专业教育聚焦小学教育理论、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确保学生专业根基深厚;教师教育通过师德培养与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核心课程学习,强化教育情怀与素养;实践教育则以见习、实习和微格教学为依托,打牢实践能力根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衔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教学设计、班级管理及教育科研技能。通过这一体系,学院为学生奠定坚实基础,助力他们在教育事业中稳步成长并持续创新。


(三)强能力
教育学院致力于培养具备全面教学技能的教育人才,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学院课程体系兼顾理论传授与实践培养,通过精心设计的实训课程,让学生在模拟教学中锤炼设计、实施与评价能力,显著提升实际操作水平。“强能力”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学院依托先进的校内实训设施与完善的课程机制,构建了课堂实践、独立实训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的体系,确保学生在多场景中得到锻炼。结合地域特色,开设“幼儿陶艺”等课程,并强化“三字一画”、现代教育技术及微格教学等技能训练,使学生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能力。通过课堂演练、自主探索和校外实践,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借助现代技术优化教学表达与管理技能。这种模式保障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毕业生兼具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为教育事业注入活力。“强能力”特色凸显学院实践导向理念,展现其在教育创新中的独特优势。


(四)重实践
教育学院坚持“实践导向、能力为本”的培养理念,通过深化校地合作、创新实践模式,打造“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学院与景德镇市20余所幼儿园、小学建立“产教联盟”,推行“双师制”教学,实现课堂与岗位无缝衔接;构建“专业技能训练—教学技能竞赛—教育综合实践—创新科研项目—毕业论文—社会实践”全链条培养模式,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同时,依托“鸿志”志愿服务团、“青蓝”合唱团等品牌,开展文艺下乡、教育帮扶等活动30余场,并定期举办师范生技能大赛,以赛促学,学生在全国师范生竞赛中屡获佳绩,彰显了“知行合一、服务地方”的实践育人特色。


(五)能发展
学院在人才培养的宏伟蓝图中积极响应国家标准对教师持续成长与专业发展的号召。学院不仅致力于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引导他们将学习视为职业生涯的持久追求。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平台,如在线课程、学术讲座和教学研讨会等,学生得以持续接触最新的教育理论与技术,不断拓展视野、深化专业素养。这一培养模式鼓励学生主动适应教育变革的需求,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为未来成为具备持续成长力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奠定坚实基础,助力他们在职业道路上实现不断的突破与创新。


三、办学成效
教育学院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紧扣师范生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创建“五色仁师”党建品牌,促进思政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教改和社会服务等事业的不断发展,推动学院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该党建品牌专题专栏获评“景德镇市2023年瓷都正能量‘五个十网络精品项目’”“五色仁师”党建品牌用红、黄、绿、蓝、金五种颜色,类比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培养能说会讲、能唱会跳、能写会画的全面发展新时代基础教育人民教师。

近三年学生教师资格证获取率达89.1%。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竞赛、实践科研活动人数逐年提高,参与撰写论文2篇,参与教师课题3人次,立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项。华文杯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8项,获挑战杯省赛二等奖2项等。第三届、第四届江西省大中小学合唱展演活动连续两年获评二等奖。
教育学院高度重视美育教育,开足开齐美育课程,包括音乐、美术、书法、儿童陶艺、舞蹈等课程,结合学院“鸿志”红色宣讲团宣讲活动、“瓷娃娃”儿童剧、“青蓝”合唱团合唱活动、“艺巧”手工活动、书画比赛、儿童志愿服务等形式开展丰富的二课活动,形成一二课堂相衔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联系的美育育人体系,美育方面获得省级合唱等竞赛类奖项73人次。
暑期社会实践“笃行助力致远”乡村振兴服务队获全国“笃行计划”优秀团队和江西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实践团队”;“景延知行”宣讲团成功入选全国延安精神大学生志愿宣讲团;“景里知行”宣讲团成功入选全国“两弹一星”精神大学生志愿宣讲团;“青春信仰自红色文化始,薪火相传听耄耋老兵谈——红色文化专项调研获全省二等奖;学生邱繁舒妮获“全省优秀共青团员”称号;谢银如获2022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和2022年度“全市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戴方晴荣获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个人、“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2024年全国最美大学生提名。
四、未来展望
面向未来,教育学院将以教育现代化为引领,深化“理论-实践-创新”三维育人体系,推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学院将依托智慧教育技术,打造沉浸式教学实验室,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同时,持续深化校地协同,扩大与幼儿园、小学的“产教联盟”合作,完善“双师制”教学模式,确保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紧密衔接。立足景德镇陶瓷文化特色,学院将开发更多特色课程,如“幼儿陶艺”,推动传统文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教育品牌。此外,学院将拓展国际视野,加强与海外高校合作,引入先进教育理念,提升办学层次。通过优化师资结构、加强教师培训,学院致力于培养兼具教育情怀、专业素养和国际胜任力的卓越教师,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