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郑璟华,中共党员,副教授,音乐舞蹈学院专任教师,从教24载,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江西省艺术委员会委员,景德镇市音乐家协会声乐专业委员会会长。曾荣获江西省“曙光杯”青年教师比赛二等奖,指导学生夺得江西省第四届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并拥有江西省青年骨干教师、景德镇市三八红旗手、景德镇市优秀师徒老师、江西省文化志愿者骨干等多项殊荣。她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并参与多项省级课题。业余时间,她致力于歌曲创作,歌曲《窑变》荣获景德镇市原创歌曲大赛金奖,作品《中国加油》《昌江我的故乡》等发表于《心声》歌刊。
如果说音乐是灵魂的低吟,是跨越时空的悠扬旋律,以无形之姿,编织着情感的经纬,轻触心底最柔软之处,那么音乐教师便是这旋律背后的织梦人,而郑璟华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她怀揣无尽热情与渊博学识,引领求知若渴的心灵,遨游于音符织就的浩瀚海洋,在起伏中感受生活的多彩与生命的律动。
以音感人,以美育人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它如何发光。”从教以来,郑璟华老师通过自己的努力,感染身边的学生们,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爱的力量,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实现个人潜能的最大发挥,让学生身上的小太阳熠熠生辉。
郑老师担任声乐、声乐基础、声乐主修等专业核心课程。为了让学生收获满满的学习效果,她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的OBE理念,认真对待每门课程。课程伊始,她会为学生解读课程大纲,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及最终成果;课中采用现场实践互动为主的教学方式,同时让学生相互观摩、聆听、点评,引导学生学会处理和解决中小学教育课堂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课后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让学生观摩优秀教学案例,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思考,以便课上更好地分析讨论并结合实践指导学生练习。
优秀的教师总能激发出学生最优秀的一面。她的课堂充满活力与趣味,每节课都会让人有所收获,大家都很喜欢上她的课,她的课堂学生基本不会请假,经常会有一些慕名而来的同学来旁听,课后还会有认真的同学不停地追着她补课、问问题。每堂课前,她还没走进教室就能远远地听到学生们课前练习的歌声。她以匠心独运的教学方式,化繁为简,将理论的深邃融入生活的点滴之中——“闻花香之细腻,悟气息之流转;打哈欠之自然,寻共鸣之奥秘;射箭之专注,见声音之穿透”。在她的引领下,学生们穿梭于艺术与生活之间,每一次体验都是对歌唱真谛的一次领悟。她采用沉浸式的教学方法,借助作品分析帮助学生找到与作品的共鸣,将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程中,感染学生,从而达到升华作品的效果。近期,她负责的声乐基础课程被列为校级思政课程,《绒花》被列为优秀案例。
追求卓越,臻于至善
“每节课我都希望要为学生解决一点问题,能让他们有所收获,要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她坚信每堂课都应成为学生进步的阶梯,哪怕只是微小的一步。面对学生的停滞不前,她从不回避,而是温柔地探寻背后的原因,是勤奋不足,还是方法有误?在引导学生自我反思的同时,她也勇于自我审视,力求教学相长,确保知识的传递既精准又易于吸收。
深知声乐之路的微妙与“风险”,郑璟华反复强调思维引领的重要性。她表示,耳朵是具有一定欺骗性的,在平时练习时不仅要求学生要学会听,更要用心去感受、去思考。因此,她聆听每位学生的练习,细致入微地捕捉每一个细微的偏差,及时纠正,确保学生建立科学的发声习惯与肌肉记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她鼓励学生录制练习视频,并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化身“视频导师”,逐一审阅、点评,让学生在自我实践中也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与指导。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个环节都被她精心编织进教学的经纬中,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从教二十余载,郑璟华老师从未停歇自我提升的脚步,积极利用寒暑假等闲暇时光,参与各类专业培训,不断汲取新知识,精进专业技能。她在寻求专业精进的同时,也不忘在旅途中寻找灵感,将学习与游历巧妙融合,白天汲取知识的甘霖,夜晚则沉浸于异乡的风土人情,享受这种独特的半学半游之乐,心灵与智慧均得以滋养。近期,她参加学校“十佳百优”的课程评选,课程设计深入浅出、浅显易懂,从专业角度、师生间的互动及学生现场展示的成效来看是成功的,但好课是没有上限的。通过比赛,她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足,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加强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技能课程的融合创新,更新教学理念,灵活运用跨学科知识,以更加多元、高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潜能,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青蓝相传,情暖人间
细数光阴几十载,郑璟华仍记得2001年7月刚毕业的时候,自己也是个“小白”,但遇到了很好的领导和同事。10月份学校举行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为了做好那次比赛,她去图书馆大量查阅资料,多次旁听老教师的优质课。当时的音乐教研室专门组织了叶萍和孙宁等老教师做点评。她记忆犹新的是,她的板书中有一个字写得笔画不到位,孙老师很不客气地指了出来,顿时使她感受到老教师严谨的工作态度,这使她终身受益。最后,她参赛的那节课获得了一等奖。这让她信心满满,从此,演讲、指挥、五项全能比赛,校级、市级、省级各项比赛,她一路披荆斩棘,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现在的她希望自己能如以前带过自己的老教师一样,如大树般为新入职的老师们提供呵护。她觉得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老教师无私的帮助和鼓励。所以,无论是专业、教学还是生活上的困难,每当青年教师找到她,她都会尽可能地去帮助和鼓励他们。在暑假的磨课评课活动中,她放弃休息时间,尽自己的能力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一次次帮助青年教师提升课程质量。
教学之余,她热心公益事业,业余时间经常参与社会活动,利用自己的专长到一些单位、学校等进行音乐指导。自音乐舞蹈学院和老年大学合作以后,她担任了老年大学的兼职教师。她表示,老年大学的学生们虽然声音不再年轻,但他们的情感更加赤诚热情。比如排练《我的中国心》时,稍微提醒一下,老人们就能唱出心中那份对祖国魂牵梦绕之情。他们会因自己唱的歌而热泪盈眶,这一举动也经常感染到郑老师,更加坚定了她为艺术教育献身的决心。
因为热爱,所以努力。在郑老师的音乐世界中,享受音乐仿佛是进行一场心灵的旅行,任由自己在那旋律编织的宁静世界里徜徉。郑老师以满腔的热情,将音符编织成梦想乐章,用音乐浸润学生心灵,唤醒他们对美的追求,种下爱与梦想的种子,用音乐传递正能量,让每一个音符都跃动着希望与梦想的璀璨火花。
风雨润桃李,黑白化春秋——从教二十余载的郑老师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如一位虔诚的歌唱家,在教育的舞台上唱诵着每一个音符,践行着自己为人师者的诺言。她就是音乐的春风,就是音乐的甘露,浸润着每一位学子的心灵,为莘莘学子奏响美妙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