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园传真
暑期“三下乡”|生态之行,乡村新兴:生环学院“生生不‘溪’,欣欣向‘农’”三下乡团队前往寿溪村调研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7-23 16:54:55 阅读量:

  (本网讯:曾子悦)近日,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生生不‘溪’,欣欣向‘农’”三下乡团队深入浮梁县臧湾乡寿溪村,开展了一系列生物多样性考察和乡村振兴调研活动旨在深入探究寿溪村的生态环境状况,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农村生态农业与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团队在寿溪村合照      生环学院供图

  寿溪村长期以来环境保护意识较强,加之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对森林资源的破坏降至最低,使其保持着其自然生态的原始风貌。村庄水质清澈、空气清新、土壤洁净,生物多样性丰富。村中拥有千年罗汉松、香樟树、红豆杉等国家重点保护树种,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自然画卷。然而,随着经济活动的增加,部分入侵物种开始对当地生态环境构成威胁。

团队成员在叶林江博士带领下进行调研      生环学院供图

  在生环学院叶林江博士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对寿溪村的植物和动物进行了细致调查,详细记录了包括香樟树、红豆杉在内的多种植物,并收集样本进行进一步研究。调研发现,寿溪村植被资源丰富,对当地农业发展具有巨大助力,但入侵物种的存在也为生态保护敲响了警钟。同时,团队还考察了当地的动物,发现包括黑麂、白鹇、中华鬣羚在内的珍贵物种,这表明寿溪村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团队还走访了寿溪村的竹荪种植基地,了解了竹荪的种植技术、产业发展动态,并与种植户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如何利用这一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基地负责人为队员们介绍了竹荪种植的关键技术,包括菌种选择、菌床培育及生长环境控制。科学的管理和先进的培育技术确保了竹荪的高产量和高品质,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乡村振兴的新希望。团队成员还亲身体验了竹荪的采摘过程,深入了解这一产业的实际运作。

团队成员帮助农民分拣竹荪      生环学院供图

团队成员访谈菇农      生环学院供图

团队成员刘冬梅和黄瑞锦采摘竹荪      生环学院供图

  团队参观了寿溪村的智慧蜂场,并采访了返乡创业的青年养蜂人方朦亮。从最初的从外地务工回乡养蜂,村干部给予的技术和精神双重支持,方朦亮逐步克服了养蜂初期的困难。通过与方朦亮的交流,团队成员们了解了中华蜂养殖的知识及管理经验同时对中华蜂的种类、分工及蜜蜂的社会结构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团队成员参观蜂场      生环学院供图

  调研结束后,团队在寿溪村向农民进行生物多样性的科普宣传。队员们生动的讲解和互动,有助于提升村民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推动了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的结合。

团队成员黄佳乐进行生物多样性科普宣传      生环学院供图

  此次调研活动,不仅为寿溪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也让“生生不‘溪’,欣欣向‘农’”三下乡团队成员在实践中增长了知识,提升了专业素养。未来,生环学院将继续致力于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的研究和实践,并号召更多青年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为建设美丽乡村贡献智慧与力量

团队在智慧蜂场合照      生环学院供图

  (供稿: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通讯员李玉洁)

  (编辑:廖翊君/一审一校:魏媛鹤/二审二校:李婷婷/三审三校:胡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