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合友,男,1978年生,江西景德镇人。1995-1998年就读于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200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07年进入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工作,从事中国古典文学专业的教学与研究,2014年晋升教授。2013年评为河北省首批青年拔尖人才,2015年入选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2016年山东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后出站,获出站证明。2019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诗词学会高校工委副主任,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北省诗词协会副会长。著有《明清词谱史》《萸轩词存》等,主编《清代词谱丛刊》(全三十册),在《文献》《光明日报(理论版)》《汉学研究(台湾)》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荣获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项(独立或排名第一)。
合友善饮。
酒也罢,茶也好,来者不拒。一杯一杯复一杯,浊醪妙理,溷尘悟道。酒使人狂,酒桌上常见有人“天是老大,地是老二,我是老三”;酒使人乱,市井中也有人因酒乱性,为祸他人,殃及自身。合友于酒,却是越喝越谦卑,越喝越清醒,越喝越克制。
渊明若在,当于五柳绿阴下,同合友“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他们谈啥呢?大概率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太白若在,当于月下花间约合友对酌,“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谁先酩酊,谁抢着说:“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昨夜星辰昨夜风。走出酒肆,合友说:“老马,每次见你,我都有‘我见青山多妩媚’之感。”我笑以“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答之。次日天光熹微,酒醒后的合友发来微信:“昨晚酒多话多,露丑了。”我说:“朋友们在一起,偶尔真性情一次,又何妨?”
合友厚味。
朋友相聚,往往推举他点菜。他本江西人,定居石门后,味兼南北。手握菜单,他一番运筹帷幄,如点兵布阵。人说“众口难调”,他却难行能行,恒顺众生,善巧方便,酸甜咸辣,荤素具足,能令同席诸君,皆大欢喜。
不光会吃,合友还会做。问他拿手菜是什么?答:三杯鸡、红焖羊蝎子、水煮肉片、酸菜鱼、红烧牛肉……想他围裙一系,厨内操刀,灶前掂勺,一时,“肥葱细点,香油慢焰,汤饼如丝”。
合友深爱苏东坡,东坡的诗词文章、传记典故,他了然于胸。坡仙是文化史上著名的“老饕”(资深吃货)。读读他的《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往往已引人垂涎。合友的拿手菜,第一个竟然不是“东坡肉”!这令我有些意外。
东坡云:“人间有味是清欢。”问合友:素菜最拿手是什么?“家常的,都会做。”就像喜欢微笑的女人,命运大多不会差;我一直认为,喜欢做饭的男人,往往于厨房之外,亦有过人之处。
合友爱书。
是天生的读书种子,更是毕业于南京大学的古典文学博士。说一位文学博士博览群书,绝无吹捧之谀。于读书,合友是“杂食动物”,不偏食、不挑食,文史哲政,古今中外,来者不拒。
书里书外,合友洞隐烛微,每每有会通处。如读《俄罗斯文学史》,他看到了俄罗斯农民骨子深处有着根深蒂固的精神麻木、自私与贪婪;他们对好处之外的一切,均无动于衷。一部文学史,硬是被他读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史。
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既是为历史做“背书”,也是对今天的提醒,更是对阅读者智力的挑战。若一眼晃过,便视而不见;若参透纸背,则豁然开朗。宋人苏舜钦“《汉书》下酒”,合友读书至慷慨处,是否也击节有叹,浮一大白?
相识之初,我送合友一册《行愿者之歌》。他读后,对我历时十余年完成的“中国佛教名山参访记”(这一系列,已出版的有《愿力的奇迹》《观音的秘密》《因为你,我在这里》《行愿者之歌》《世界因你而欢喜》等)颇感兴趣,从网上淘来,一一读过。
令我惊喜的是,合友边读边校,从书中挑出三五处“硬伤”,拍照发我备存,以便再版时修订。我算是认真的人,遇到这样认真的他,自然引为知己。在生活中,合友为人随和——当然,他的随和不是随便,是对无须计较的事,不放在心上;而系统地学术训练,又造就了合友的严谨,一字之谬,他也绝不滥作人情。合友处世,能和合众友;于我却是直友、诤友、谅友。
我那几本小书,他“读罢欣然”,认为其中有“觉醒之道,参悟之途”,悄悄从网上订了一批。他以书为随手礼,欲赠友人时,拿出来要我签名,令我倍加感动。
合友研诗。
身为“博导”,古典诗词的韵与格,合友烂熟于心。教学相长,知行合一,他也写旧体诗,且是圈内公认的高手,有《萸轩词存》等著作问世。对诗词格律,我是门外汉,合友不时鼓励道:“格律平仄,只是工具,不是目的。只要肯学,一学就会。”
净慧长老讲,修行人有“三自”——自觉、自律、自在。心中若有格律、平仄,这“三自”即是入诗之门。无奈我散淡日久,望此山峰高,心想不登也罢。于是回他:“西哲有云: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想不做什么就不做什么。格律平仄,我不学了吧!”合友呵呵一笑。
我不写旧体诗,但这并不妨碍我读合友的诗借鉴人生。“但期远路,缓步行行”、“弹指声中万事非”、“愚者信祓除,只做龛前祷”、“梦中好景,枕下相迎”、“晓律能文无一用,纵写千篇谁览”……每每读之,心有戚戚焉。
合友尚思。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有些人读书越多越固执、越偏见,不再独立思考,只会人云亦云。合友坚持理性,从不盲信,更不会用希望、恐惧或立场代替逻辑。
王尔德说:“恶,莫大于轻浮。”合友做事有耐心,也沉得住气,他不妄下结论,也不急于站队,更不肯被时风左右。就像禅门讲的,“达摩东来,只为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合友致力于“不受人惑”。
合友心软,容易感动,但想诱惑他,却不容易。因为他相信常识,不相信鱼可以当种子种到土地里。他时常“自黑”:“在人们都不知道脸红的时代,脸红是种病。”佛门有七圣财,惭与愧是其二。一个有惭愧感的人,往往有自我纠错的能力。
现实社会,常让合友感觉力不从心。但他坚持做利他的事,虽然他知道,无论多么努力都不过是“杯水车薪”,却依然“知其不可而为之”。
近年,合友倾心佛禅,开始在心灵深处营构自己的净土。佛教是反对执著的。依佛法说,酒、美食、书、诗……都属于执著。但这些执著,是不是合友要“留三分人情,以防与世俗格格不入;剩七分清醒,以图安分守己打发此生”呢?
唐末在龙牙山弘扬佛法的居遁禅师说:“人情浓厚道情微,道用人情世岂知?空有人情无道用,人情能得几多时?”酒茶诗书,若“空有人情无道用”,便是世间的执著;若能“道用人情”,则是修行的工具。
再说,从究竟解脱的意义讲,在所有执著中,利他的执著、对佛法生起信心的执著,都是最珍贵的呢!
(作者:马明博)